Search


#關於賽前減量 (Tapering)

賽前減量是多數人都知道該做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#關於賽前減量 (Tapering)

賽前減量是多數人都知道該做,但大部份的人都做不好的一項。新手不會、老鳥不願意,搞到後來疲勞困頓上起跑線,沒有辦法發揮 100% 的水平。

減量的文章網路上跟書籍裡都很多了,以下提供我自己的減量方式,當然也是東抄西借歸納出適合自己的,而你也應該這麼做。



賽前三週:「適度減量、不要冒險」

減量至馬拉松準備期的 90% 跑量,所有質量訓練照常,可以從稍微降低輕鬆跑的長度著手。平常如果有一日兩跑的習慣,考慮拿掉一兩個,總量大概就差不多了。

這時候減量的目的只是因為你剛度過巔峰期,需要足夠的休息時間。有些人習慣只減量兩週,那這週可以視為巔峰期的最後一週,不過不建議在這時候做一些風險太高的訓練,不幸造成小傷,兩週內可能恢復不過來。

賽前兩週:「減長度、不減強度」

減量至馬拉松準備期的 70-80% 跑量,一日兩跑可以統統拿掉,而質量訓練照常或者減 20% 長度,例如平時跑 6x1600 現在就跑個 5x1600、配速跑平時 16 公里改成 12 公里。平時長跑 30 公里的,跑 20~24K 就綽綽有餘,配速在 E 跟 L 之間就可以。

一個質量訓練吸收跟恢復的時間,依據強度不同大概要 5~7 天。所以現在不適合做任何會影響恢復的訓練,而以維持跑感為主。你也不該由於害怕跑太長,原本跑長間歇改成跑短間歇 (例如 16x400) 這類的最大攝氧訓練。任何在賽前突然改變能量系統的訓練都是不明智的。

比賽週:「寧願少跑、不要多跑」

減量至馬拉松準備期的 50~60% 跑量,所有跑步都需要等比例減少。

記得這個數字應該把長跑的距離除外,例如訓練一週 80 公里,扣掉長跑的 20 公里等於 60 公里,60 再乘以 50~60% 大約是 30~36 公里。如果你是週日比賽,那這就是比賽當週一到週六的目標里程。

我一般會在週開始的時候多跑一點,而越接近比賽日減量越明顯。在賽前 3-4 天進行最後一次的比賽配速訓練,可能是 5K 的馬拉松配速,點到為止就好。這時候跑 MP 應該會覺得簡單到被鬼抓走,然後就可以有信心跑這個配速了。

如果你參加的是異地馬甚至海外馬,記得留意把走路、逛街、逛 EXPO 的里程都給算進去。不熟悉的地方常常會莫名其妙走得老遠,尤其是許多號稱大眾運輸方便的地方往往還是靠腿。(紐約、東京⋯都是)

我現在賽前一天乾脆不 shakeout 了,光最低限度的走都可以輕易有個 5-8 公里。

---

新手常常會在賽前兩週想要抱佛腳,而事實是這時候你練什麼都沒用了。老鳥則是生怕減量會影響自己的跑感,覺得少跑或跑短會沒有信心。

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。告訴自己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、並且好好休息。一個馬拉松週期短則兩三個月,長可以到半年。

回頭看看過去那好幾個月、好幾百、甚至幾千公里的紀錄,告訴自己「你早就已經準備好了!」心慌的時候,我常常對自己說一句話 (不知道為什麼是英文 :P)

Stay calm. Stay focused. And do not f__k this up!

(保持冷靜、保持專注、別搞砸了!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台灣出生、台灣長大、在美國工作的市民跑者。正職是工程師,沒受過一天田徑訓練,長大才發現自己喜歡跑步。個人最佳:全馬2小時38分、半馬1小時15分。
View all posts